作为我国船舶通信导航领域重要的科研生产基地之一,中船航海近年来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、在内部组建专业研发团队、在外部与相关院校和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等方式,在光纤陀螺研发领域实现了较好的开局。一、光纤陀螺优点
光纤陀螺(FOG)是新一代角速度传感器,是继激光陀螺之后的第二代光学陀螺。与传统机械陀螺相比,FOG无运动部件和磨损部件,有体积小、重量轻、灵敏度和分辨率极高(可达10-7º/s)、可靠性高、寿命长、功耗低、瞬间启动、抗电磁干扰、抗振动冲击能力强、无加速度引起的漂移、结构简单、价格低、易于集成、动态范围极宽(约为2000º/s)、应用范围广等优点。
FOG一般由光纤传感线圈、集成光学芯片、宽带光源、调制器和光电探测器组成。FOG精度分为三类(见表l),不同应用领域采用不同精度的FOG。飞船、卫星等空间应用均采用高精度的FOG。
二、FOG技术发展现状
现今FOG已发展了三代。第一代干涉型光纤陀螺(I-FOG)是迄今为止发展比较完善的一类FOG,技术上已经成熟,已应用于实际领域中;第二代谐振环形腔型光纤陀螺(R-FOG),其理论上的检测精度高于第一代I-FOG,正处于实验室研究向实用化的发展阶段;第三代受激布里渊散射光纤陀螺(B-FOG),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,它比前两代FOG有更大的优越性,受到人们的瞩目。
此外,根据采用光学元器件的不同,还发展了集成光学型和全光纤型FOG。
集成光学型FOG将主要光学元件如耦合器、偏振器、调制器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,可靠性高,可以在平面工艺线上批量生产,成本较低。目前得到应用的是采用数字闭环解调结构的FOG,它是以多功能芯片Y波导为核心的全保偏光路结构,包括超辐射激光二极管(SLD)、耦合器、光电检测器、光纤环等。
全光纤型FOG是将主要的光学元件都加工在一条保偏光纤上,从光源到光接收器的全部光路都采用光纤。目前,全光纤型FOG技术比较成熟,成本较低,但实现高精度的技术难度较大。
FOG对一个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受到发达高度重视。美、日、欧洲的FOG的研发处于很高,特别是欧美在中高精度FOG的研发上占有明显优势,日本则更注重于低精度FOG的商业应用。
FOG已取得很大的进展。FOG的大部分关键技术已得到解决,FOG性能(灵敏度、稳定性、动态范围、标度因子)大大提高。特别是得益于光纤通信技术发展,FOG的工作波长逐渐从850nm 移向1550nm,使FOG不仅能采用光纤通信中不断进步的新型光纤、高性能光源、光电集成、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提高性能,同时又降低了成本。目前,高分辨率、宽动态范围、高稳定性及mk数字输出的FOG已成为研究热点。
三、国内外发展状况
⒈ 国外发展状况
美国是最早研制与应用FOG。主要研发单位有利顿、Honeywell、KVH等公司。中、低等精度的FOG已相当成熟并产品化,有FOG200、600、1000、2500等系列,既有单轴结构,也有双轴、三轴结构。美国Honeywell公司的第二代高性能I-FOG采用了集成光学多功能芯片技术以及全数字闭环电路、2~4km的保偏光纤线圈、高功率的光纤激光器,获得偏置精度0.00023º/h,角度随机游走(ARW)精度为0.00019º/√h,标度因子0.3×10-6,并已应用在高性能惯性参考系统中。现在,该公司的研究重点已经从战术级的FOG转移到姿态与航向参考系统应用的高精度、战略级FOG(如高精度消偏型FOG)。
日本是研究与生产FOG的大国,研制FOG的单位有东京大学技术室、日本航天航空电子(JAE)和日立电缆、住友电工、三菱等公司。日本在I-FOG的实用化,特别是中、低精度级别的实用化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。日本简化了I-FOG的系统配置,大大地降低了系统成本,已批量生产多级别的FOG,也使FOG在民用范围得到很大扩展。另外,JAE公司还开发航天航空用的高性能FOG,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轴I-FOG的集成技术和EDAASE光源的研制。日本最近研制的全光纤型FOG分辨率可达到10-4~10-5º/s。
欧洲的FOG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法国、俄罗斯和德国。法国研制的THP、HP、MP三个系列FOG,其光纤直径220mm,偏置稳定性达到0.003º/h,ARW达0.00015º/√h,零漂0.001º/h, 标度因子误差25×10-6。
德国LITEF公司的微型FOG由多功能光学收发模块(MOM)、Sagnae效应敏感模块(SSM)、包括Y波导藕合器与两个电/光调制器的多功能集成光学芯片(MIOC)和全数字闭环控制电路模块(ALCL)组成,精度为0.65~1.3º/h。
俄罗斯的FOG有全光纤型和集成光学型。包括VG910、VG941、VG951型在内的VG系列已商用化。FizoPtika公司发明的微型FOG技术,可将所有的光学元件并列放置,元件之间没有光学的连接,其动态范围达到≤500º/s;零偏稳定性可达0.3~1.0º/h;最小重量仅40g。
上一条: 光纤陀螺经有哪些应用?
相关行业知识
- MEMS惯性测量单元浅谈加速度计
- 定位定向系统简述组合导航
- 激光陀螺仪与光纤陀螺寻北仪区别
- 如何正确分辨MEMS加速度计与MEMS陀螺仪?
- 光纤陀螺寻北仪浅谈组合导航松散组合结构设计
- 光纤陀螺寻北仪与光纤陀螺钻孔测斜仪
- 光纤陀螺寻北仪——小陀螺的科技革命
- MEMS IMU的广泛应用
- 光纤陀螺寻北仪原理和应用
- 如何挑选光纤陀螺寻北仪?
- 光纤陀螺经有哪些应用?
- 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摆片组件的应力分析
- 石英挠性加速度计零偏分析
- 光纤陀螺随机游动系数对稳定平台系统有哪些影响?
- 低刚度石英加速度计摆片加工工艺
- 低刚度石英加速度计摆的切割和镀膜工艺
- 光纤陀螺仪误差分析与补偿
- MEMS IMU有哪些常见技术参数?
- 光纤陀螺仪在捷联惯导系统中有哪些应用?
- MEMS惯性技术及其在微型无人飞行器中的应用和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