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“京师一号”卫星首席科学家程晓教授介绍,“京师一号”卫星成功发射后,经过近一个月在轨测试,运行一切正常,每天对地球南北两极地区进行全覆盖观测,已获得一批一手的卫星观测数据。卫星数据引接系统于10月8日正式上线,并对全球科学家开放。注册后,可免费查询和下载卫星已拍摄存档的数据。用户还可以提出新的观测需求,卫星运控团队综合评估后,将安排卫星拍摄并提供数据。
“京师一号”又被称为“冰路卫星”,是我国首颗极地遥感小卫星,也是我国“三极遥感星座观测系统”的首颗试验卫星。在科技部支持下,由北京师范大学和深圳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联合研制。卫星总重约16公斤,配备了2台相机和1台AIS接收机,主要用于极地气候与环境监测,弥补了我国长期自主极地观测数据的短缺,对于促进我国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
目前,在我国的极地科学研究中,“京师一号”已初显身手。据程晓介绍,9月25日,位于我国南极中山站西侧的南极洲第三大冰架--埃默里冰架,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崩解,产生了一个面积约1670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山。
专家判断,这座大冰山在向北漂移过程中,可能会破坏我国在冰架前端布放的多个海洋观测潜标,并可能对在该海域航行和考察的船舶造成影响,需密切关注。
针对这一突发的冰山崩解事件,“京师一号”卫星运控团队紧急启动了机动模式,对埃默里冰架及中山站地区,实施过境即拍,卫星连续8天成功成像,实现了对该地区的连续监控。
在极地年会上,程晓展示了卫星拍摄的影像资料。他说:“一直以来,我国科学家进行极地相关研究,主要是依靠美国的MODIS卫星数据,该卫星成像最高空间分辨率为250米。而我国的冰路卫星分辨率达到75米,冰盖和海冰细节和纹理信息更加丰富。我国极地研究有望告别对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高度依赖。”
为提高卫星的数据处理效率,“京师一号”卫星在我国境内,还获得了北师大嘉兴站、武汉大学武汉站、驭星科技宁夏中卫站、新疆精河四座地面站的联合支持。卫星过境我国及周边区域,即可实施测控和数传。卫星数据经吉林长光卫星公司处理后即时上线。
据悉,在即将开展的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中,“京师一号”卫星副总指挥刘旭颖将跟随“雪龙”号奔赴南极中山站,沿途开展卫星地面真实性检验和“卫星-无人机-地面”同步科学实验,以提升卫星在极地冰区导航能力和定量化应用水平。
上一条: 中国明年将发射火星探测器
下一条: 中国首艘两栖攻击舰下水
相关新闻
- 光纤陀螺寻北仪浅谈组合导航提升飞行
- 超低价寻北仪浅谈垂直陀螺仪让飞行器更稳定
- 测绘定位定向系统在高空车控制系统中的多样化监测功能
- MEMS惯性测量单元灵活应对自动驾驶需要
- 浅谈航向姿态测量系统AHRS与IMU的区别
- 光纤陀螺寻北仪发展与应用
- 航向姿态测量系统AHRS可靠的航空监控
- 光纤陀螺寻北仪在生活中的应用
- MEMS惯性测量单元的普及与运用
- MEMS惯性测量单元在航空业中的重要意义
- 中国明年将发射火星探测器
- 被两枚“导弹”击中 伊朗油轮红海遇袭
- 歼-20战机列阵人民空军“王牌部队”
- 中国首个本土极地破冰船开始处女航
- 东风41携带核弹头数量超俄白杨M导弹 射程更远
- 东风41至少将装备3个旅 1枚可摧毁纽约70%以上建筑
-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
- 中国的私人可重复使用火箭将于2021年发射
- 俄军S400最新试射8发全中
- 印度航天局ISRO的运载火箭携带14颗外国卫星